

2020年确实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年份,刚一开年,我们就面临了这次疫情。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该怎样去应对?我们又有哪些不同于普通人的方法来处理呢?
我们平时讲到三法印时,大家可能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今天直接面临这样的事情,这是老天爷给了我们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亲身感受灾难带来的苦痛和恐慌,以及死亡带给生命威胁时,我们是否还能及时地提起观照,看到现实的空性和生命的无常?
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还是课堂上介绍的“十二字方法”,那就是:第一“敢面对”,第二“观因缘”,第三“全力做”,第四“随他去”。在这个特殊时期,刚好可以借此来加强我们对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
首先是“敢面对”。这次疫情的出现都是我们的共业所生,任何一个大众所共同面临的事情一定是大家的如来藏里有这样共同的信息因缘,这些因缘种子成熟了,便造就了大家的共业。
我们不仅要面对自己的状态,还要敢于面对外部的状态;不仅面对现在的状态,还要去面对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态。
所以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好面对的准备,就不至于在心理上产生恐惧。
第二,在敢于面对的前提下,再去理性地观察因缘。
这个“观因缘”,就是动用我们的智慧、知识等去观察所有的信息。观察你自己的因缘,你与疫情之间的关系,自己有没有值得怀疑的经历,有没有不良的接触,观察你自己的身体状况,免疫力怎么样,有没有出现一些症状,该不该去接受一些治疗,该做什么样的防御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再去观察生老病死整个的因缘。疫情看起来在眼前,但其实它是整个生老病死环节当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只是以这样的一个现象,以一个共业的形式体现出来,我们就觉得比较严重。
其实生老病死每天都在身边出现,只是站在个业的角度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我们没有感觉,就被忽略了。
“观因缘”之后,就是“全力做”。该怎么做,现在大家肯定都很清晰了。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就不要出门;如果出门的话,就要做好防护;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合理的安排;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检查及时隔离……这些都是“全力做”的内容。
更重要的,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要“全力做”更要全力地假借这个事件来修自己。长期以来你所信奉的道,你所修的智,这个时候能不能也全都行出来?
“信解行证”这个时候正是起用的时候。首先就是“信”。看看你是否信任现实的因缘,而不是总在分别得失的层面沉迷徘徊。
还得信任整个现实因缘的变化,包括信任医疗部门的所有作为,也信任国家和政府对此次疫情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信任最终我们一定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战役,迎得重生的春天。
“解”,就是对一切因缘现象的明晰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加深对生老病死的认识与了解,包括对生命本性的体悟,都属于解的范畴。
“行”,就是现实中你自己相应的处理与对待,以及自己积累的所有修行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
“证”,是最终能让你心安的部分。它可能是现实中的“有所得”,也可能是出世间的“无所得”。不管你处在哪个位置,是依然健康,还是被染上了疾病,总之,你的内心最终得到了安宁,这就是实证。
在“全力做”中,我们需要保持观照,保持淡然和理性。同时,还可以配合念诵,持佛菩萨名号,这也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建议大家多念药师佛的名号,做大拜和忏悔,并把全部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人。这对我们内心的影响,以及对自己整个如来藏的清理与提升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发自真心地去忏悔,忏悔自己以前所犯下的一切错误与恶业。
如上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最后一点就是“随他去”。“随他去”不是消极的,它其实就是随缘,随顺一切的因缘去做。“随他去”也是放下,前面是面对责任竭尽全力——拿得起,后面是对于执着随顺因缘——放得下。
总之,这的确是一次非常特殊、非常难得的修行机会。任何事都有好坏两面,当你用修行的姿态和心境去面对时,它就会被你转换了,非但不是灾祸反而是你修行的资粮。
无论发生什么,都只会使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个国家,热爱我们的生活。我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善念和对世界的信心,这份本真的善意,本来的纯净正是生命具有的最大的力量。
假如你自己或身边有人已经染上了病毒,那也不要紧,因为修行者早就该把生死放在一个虚设的位置上,这正是需要实证的时候。
你越是敢于在现实当中面对,你就越是能够超越,你越是不愿面对,就越是难以落实。平时所学的什么“看穿生死”、“断除烦恼”,就是要在此时派上用场了。
恐惧对于要降服恐惧的人来说,恰恰是修炼的资粮。带着这样的观念来接受生病的你,一切都成为修道的助缘。
对于死亡,我们平时强调得再多,可能远不如现实当中死亡和你的距离靠近了一步所带来的冲击。
假如你身边有人已经染病,他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些说法,也无法具有这样的心境,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能不一定有机会陪伴在他身边,他们甚至也不愿意听你说些什么,那也不要紧,最切实的办法就是为他祈祷,为他祝福,为他回向。
他们不是别人,是我们如来藏当中的一员,是我们的一部分,只是以“人我之相”来体现出不同的样子而已。
这是整个世界在给我们上课,希望大家相信自己,相信你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道的确信,这会给自己增加无穷的动力。
带着这份动力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现在所经历的已经不再是灾难,而是一种福分。因为是福还是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它的理解。
一旦风雨过后,当你再次见到蓝天的时候,你心中的太阳就会比以前更加辉煌,正如同我们内心的佛光,终究会让世界更加灿烂!
祝福大家!
人然 合十
2020年1月28日


任何人的成长都要通过应付自我、利用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四个阶段。
简单来说,应付自我是对自我成长的应对,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过程。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包括应付身体、应付学习、应付工作、应付社会、应付生活、应付一切……这个阶段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你如果应付得比较自如了,就到了利用自我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你已经熟知了人世间的情况,掌握了在这个世界生活的基本原则,并且已经很好地为社会创造各种价值了。你已经会很熟悉地利用自己了,利用自己的体力、本领、知识、才能……一句话:你可以成功地利用自己让自己活得没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一个分水岭:是进入认识自我阶段,还是在利用自我上停留。
如果你还在利用自我的阶段,那你就仍然在世间法的层面;如果你开始认识自我了,你就走向出世间法的层面了。
世间法这个层面的生命是被动的,因为始终被小我所困,无法突破,一切都在好坏得失中颠簸,各种烦恼此起彼伏,整天不是在应付生活就是应付自己。
好一点就是在利用自己获得暂时的快乐,但没有保障,没有安全,因为不仅快乐是短暂的,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最终都是要失去的。所有的存在都是被动的、无常的、虚幻的……
如果你能进入认识自我的层面,修行就真的开始了,这也是出世间法的开始。这标志着你已经有了提升,已经忽略生存和生活,开始关注生命的本质了。
在认识自我这个阶段,你可能已经是一个比较知足的人了,至少对物质、金钱、名誉、地位等世俗的东西不太执迷了,你才会有闲心让自己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观察外部的状态和内在的心态,开始关注自己的灵性,开始学习有关生命的知识,开始用比较从容的态度来体验一切了……
认识自我是开悟的铺垫,运气好的话你就能寻找到一种自修的方法或一些同路的道友,要是能有导师指引那就更有福报了。你就会逐渐清晰生命的真谛,以至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最高的阶段是超越自我,它会在认识自我之后到来。那时你的生命(心)与非生命(境)就完全地融为一体,你会打破所有的分别与执着,然后随着自我的提升(自度)和帮助他人的提升(度他),你将达至最终的彼岸——究竟解脱的大自在。
生命成长的这四个阶段是一种大致的划分,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且这四个阶段是一直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正处于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其它三个阶段的影响也会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只是对他来说还是最关注第一阶段而已。
所以当一个人对自己都应付不过来的时候,他便是正处在应付自我的阶段里跌打滚爬,就算偶尔也去考虑一下关于生命和灵性的问题,但很快你会发现他还是更关注吃饭的问题。
这样的人甚至也会非常积极地学习某种宗教或是参与某种灵修课程,可是他一定无法真正地提升,因为他的心并不在所修的道上,因为他根本还没到这个阶段。
没到时候就是没到时候,急也没用。所有的事不成熟是不会发生的。你处在哪个阶段也不是莫名其妙的,它完全是你自己的心造就的。心的需求在哪里,你就会处在哪里。这是精确无误的,弄虚作假当然只能自欺欺人。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太阳还没抬头,天光已亮了。映着青霞的露台和远山,纯净、和祥。
点上一支香,拜了三拜,再念颂一小时的咒语经文,放下木鱼,开始打坐……
心是静的,干净、通透,像无云的天;身是轻的,随着缓缓的气浮动着。
不经意间,飘来一丝念头,恰如凭空生起的青烟,在无垠的苍穹里轻轻地划过……散尽,又是一片天。
意念就像云烟,在空无的映衬下起起伏伏,来来去去……你或许会跟随着一个念头跑一会儿,进入你的浮想,跑就跑,不要紧,不要再有自责的念头,回来就好,像顽皮的孩子回到父母的身边。只要随时,随时回到原点,回到那一片晴空。
念来了,知道它,不相迎;念去了,知道它,不相随。
慢慢地,慢慢地,念就不再生起,就像水缸的水不再摇晃后开始安静,直至没有一丝波动,尘埃落定……这时心平似水,水平如镜……
真要把念都去除吗?不可能,更何况就是完全无念了又怎样?
念头就跟云烟一样,不会无缘无故地来,它一定有它出现的因,只是你不一定都能觉察。所以它是有了形成的条件才形成的,是因缘合成的,是空无自性的,别把它当真。正因为是有条件才形成的,条件一变,它就会变,变得无影无踪。
要知道有念、无念都是念。那个能知道念的也是念,正如有云无云都是天。
有念了,你能知道,无念了,你也知道,没有能知就不会有所知,没有所知就不会有能知。
能与所的关系会在打坐的觉察里忽明忽暗,若有若无。
用能知之心来觉察所知的念头就像在照镜子:你看到镜中的自己,同时也被其看着。你躲不过他的目光,你们一定同时出现,不会有半点误差,能知道念头的跟念头之间也是如此,不可分离,丝毫不差。
没有镜外之相就无镜中之影,没有影就没有相。没有能知之心就无所知之念,没有所知之念亦无能知之心。所以心即是念,念即是心。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处于我的立场分别出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功用而已。如同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浪花,本来都是一体的。所以能与所在相上不一,在性上不异,在打坐静观时来体会这些是非常清晰的。因为打坐的状态是简单的:不看、不听、不闻、不触乃至不思不想。在这样相对清静的状态下来体会,就特别明显而真切。
接下来你会如同“无意识”般坐上很久,没有睡着,也没有杂念。
可是,这样了也不代表什么,打坐不是为了获得这空空洞洞的境界,获得了也还要吃饭,还要工作,还有烦恼,还会有生老病死。
那么,打坐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很显然,打坐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是盘腿坐着的修行方式。那么修行是什么意思?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修行的目的清晰了,打坐的意义也就明白了。
修行是什么?有一种常用的说法叫:“修正自己的言行”。这听起来没有错,可问题在于“修正”的“正”是什么?怎样才是正确?这个标准不清楚你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修行,不知道怎样修才是对的。
佛陀给出了答案,告诉了我们有八正道(正念、正见、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精进、正思维),能够真正得到正的前提是进入中道才行,而中道即是最全面、不偏激不片面的不二大道,不二就是般若的正观正见。
般若正见就是《心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把般若的功用表述得非常清晰:“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菩萨与诸佛,都是依靠般若正见得觉悟和解脱的。
在大乘佛法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中,般若是起到引导性作用的,所谓“五度为盲,般若为导”。这样在行持五度的时候,般若的正见指导就是一个关键,否则就会执迷于前五度的表面手段,而难以行之有效地达成解脱的目的。这也称之为“波罗蜜多”。《金刚经》里所强调的“不住于相而行于布施”,就是在打破对手段的执着。
同样,不住于相而行于忍辱,不住于相而行于持戒,不住于相而行于精进……这个“不住于相”就是“诸相非相”,就是“应无所住”,就是般若正见。依般若来配合引导,才能正确地行持六度让人度脱到彼岸,这就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
以打坐来讲,一般认为打坐是修禅定的“标准形式”:两腿一盘,双手一合,或是打个手印,两眼微闭,身板立直,表情庄重,神态安详——一副典型修道成仙的模样。这种符号性的坐态如果仅仅是在静心,在修禅定,那就太小看它的功用了。
佛陀所说的定慧双修就是依般若正见来作为修禅定的指导,否则当深入定境之后,人会很容易迷于各种境界而难以超越,甚至会误入顽定、枯定而不能自拔。
如果说有了正见的引导,就像走夜路的人有了灯光的照耀,你就不会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修行的目的也是成败的关键,它就像指南针一样提供了修行方向的准确性。
人在不清楚目的的时候常常会盲目地跟从,不仅是会跟从自己的偶像,而且会服从一种公认的制度。这样,就满足于服从而忘了自己的目的。就像死守校规的学生以是否遵守规矩来给自己打分,却不去好好学习,丢失了学生的根本,忘掉了上学的目的。
修行也是这样,不清楚修行的目的,就会执迷于修行的手段,这个手段,或者叫法门,那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佛法里统称“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之中,当然包括打坐了。
有的修行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是为了延年益寿,有的是修出某种别人没有的特异功能,有的只是想静静心,还有的只是想增加一些知识和经验……不同的目的当然手段不同,结果也不同。
在众多的目的之中,你不能说谁对谁错,但在佛法的体系里,修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像成佛的标准只有一个——觉悟。
觉悟是佛法修行中最终极的目的。不管其它的修行最终让你获得了什么结果,不管你修成了神,还是修成了仙,不管你能永葆青春还是长命百岁,你若不能觉悟还是一样在轮回的苦海里被动地存在,你一定会依赖外部的境界才能保持自身,一旦境界改变就要再次修行才能促成,所以终究不得自在。
而真正的自在,当然是觉悟了之后的大自在了。得到这样的觉悟,就是修行的真正目的所在。那么打坐的目的也是如此。不管你是想静静心,修修定,还是观想、观心、观气、观空,不管你是念佛、念经、念咒,还是搞脉搞轮,弄神弄鬼……
一切皆是有为之道,都是在搞你自己,不能明心见性都是盲修瞎练。
那就明确下来,修行是为了觉悟,打坐也是为了觉悟。这样目的清楚,用功才会得力。这路上顺带的“风景”,包括各种定境的出现,功能的出现,幻相的出现,一切一切的境界无非都是一路的景观而已。明白了目的之后,你当然不会执着,不会贪恋,一心向道,勇往直前了。
有了般若正见的引导,目的也明确了,目标被锁定,心就会冲着这个方向往前走了。这样一上坐时,你就很容易安下心来,妄念四起后就会较容易沉下来,因为你的目标明确,就会对法执弱化很多,得失心也就淡化了。因为你无所求,就会较容易放松下来。
你不执着于相,就不会期望一个什么境界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不会祈求有个潜在的功能被引发出来,你更不会希望冒出一位佛菩萨的形象来给自己摸一下头,灌一下顶什么的……这样打坐的当下就是有为与无为的合一,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了。
依般若的正见来看修行,最终是得无所得的觉悟境界。各种状况的出现正是在检验你是否真的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要的是觉悟,不是技术,因为你最终要悟到的不是别的什么心外之物,而是你原来就具备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打坐的真正意义,也是修行的实际功德。
2012年11月于敦煌雷音寺


不要把修行只当成是宗教徒的专利,
其实所有的人都在修行。
人与人只是表面位置的不同,
最初的本源和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
所以不要幻想去挪动自己的位置
来向某些人看齐,
或是费尽周折地去改变你的属性来仿效别人,
那都是“失望工程”。
因为那样是对因缘的不尊重。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他是他,
谁也代替不了谁。
相信自己:你能成人,就能成佛。
既然你是靠因缘成为自己的,
你也一样要靠因缘成就自己。
你原先在哪里还应该站在哪里,
你只要心安理得地活成你自己就好了。
然后在你原来的位置上,
轻轻地,自然地,
快乐地走上一个台阶就行。
每个人都做得到,
就在你自己的位置上。
就像爬楼梯,
不管你站在哪一层,只要先升一级,
你就比以前更快乐,因为你高了。
然后,再迈一步……
你内心的喜悦会促成巨大的动力,
也是你进步的标准。
只要你想,越想就越快。
这叫自我超越。
只要你做,就有希望。
怀着希望去做,
不急不慢,脚踏实地,
直到——从“小我”到“无我”,
这就是修行。
◆ 启:
可以立地成佛,因为本来是佛。


山是否有灵性,是因登山的人而定。人有灵性,山才有灵性;人无灵性,山就只是个场景而已。
山水与人的对话暗合于登山的每一个瞬间。山水本来只是个场景,可登山的人有了感悟,有了信念,人与山的呼应就形成了,以至于人山两忘,山我一体。
随阶登山如随缘度日,急不得亦乱不得。山之险如日之艰,山之高如日之长,路途之景能赏则赏,栖身之所,该停则停。缘分自是本分,随缘亦是随心。
每登高山,当怀高远之志;每临深渊,应生澄澈之心。
登山时,或顺境长驱,或峰回路转,或轻车熟路,或步履艰难,或露宿风餐,或云开雾散,或涉水踏歌,或仰山长叹,亦是人生崎岖,亦是生命苦短,时而迷茫,时而心慌……
然,只要脚踏实地,一如既往,自然登峰造极,光明无量。
作画即是写心。禅宗六祖云“如实知自心”,不知心者不自识。自不知如何识人?人不识如何识物?物不识如何识山水之精,天地之气,造化之神?
作画即是写心。心明则画清,心沉则画静,心念起则万法俱。高古深厚,隽永绵长,宛若太极之道,亦如净宗三昧。如是将心入画,假以笔墨,调以性情,塑之境界,传以为神。
作画即是写心。心实则画真,心空则画灵。当通则通,能融尽融,随性而发,依情所适,起承转合,超迈横运。每每下笔均是融通之理,每每勾染尽显不二之法。墨随笔,笔随手,手随心,于道而言,道在笔端;对画而论,画由心生。
人之性情是为人本心的化现。人的一思一想,一举一动,一生一世,皆由本心而定。此心乃是造化之机,本来之性,非思维妄想所能及,非见、闻、觉、知所能触,非情非理,却是万事万物的本来。人人皆有,众生普备,无时不在,无处不是。画论谓之心源;佛家称之如来;老子言之为道。
画家事即是佛家事,一切法皆是佛法。画室是道场,作画是作法,写生是参禅,写意是观想,笔墨无非法器,意境皆现禅境;画即心,心即佛。
老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皆是道的化现,一切都是阴阳的交合。天与地,人与物,山与水,画与心……无不互生互存,相通相融。
登山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古称朝山。不论休闲、运动、旅游、采风,只要我们拾阶而上,登高远望,必生仰山慕水的情怀。山体的雄浑博大足以让我们壮怀激烈,与此同时,又会让我们深感自身渺小如蚁,不值一提。山林中云环雾绕,神迹仙踪又会让我们顿生离世弃俗之心。在徘徊感叹之余,一步一景,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山已非山,人已非人……
作画是修行的一种形式,无论题材如何,要的只是借题发挥,借景抒情。技法是造就优劣的关键,但它永远只是手段。迷于手段而忘却目的的人常在多数,因为光彩炫目的手段能轻易地换取俗人的夸赞,人就会于此阶段滞留自足,难得大成。
老子言“善行无车辙”,说的就是勿被方法所迷,勿被手段所累,一任自然,不计行迹。虽说高下是相对的,但取法乎上总是所有大成就者共同的格言。因此修行的高低亦复如是,不在乎我们目前的状况,而在乎于我们求道的眼光。
观心是一种修行方式,《心经》所谓“观自在”。修行的次第由观、行、照、度四个层面来完成。佛言观照般若,般若正观,正是智慧的体现。何曰智慧?放下即是。如何放下?看破即是。如何看破?观心即可。观者看也。看是双方事,能看和所看,少一方不成其为看。若即若离,不远不近,不迷不弃,既常见又不相碍,既两地又是一体。观看一切,了了分明又如如不动。
从身到心,从人到物,大到天地法界,小至纤毫思绪,一切尽收眼底。观其静亦观其动,观其窍亦观其妙,辗转反侧,念念不忘。于日常打成一片,不计人我是非得失,却又明通天地万相幻境。此观一统天下,放眼全收,心物一元,时时处处,如来曰“正法眼藏”。


推荐一个简单的修行方法:
设想一下,
把所有人都当成孩子,你是唯一的大人。
天底下只有你是成年人,
其他所有的人都是三岁的孩子,
你感觉怎样?
是不是感觉自己高高在上?
是不是感觉自己是个巨人?
是不是会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感
和关爱众生的使命感?
那些小孩做错事,
你会跟他们计较吗?
那些小孩在调皮,
你会跟他们一般见识吗?
小孩拿玩具枪打你,
你会认为自己在被欺负吗?
小孩冲你吐口水,
你也会冲他吐口水吗?
当然不会。
因为你是大人。
大人是不会跟孩子计较的,
否则也是孩子了;
成人是不会觉得被孩子欺负的,
否则就不是成人了;
相反,你会甘愿承担很多,
因为你是唯一的强者;
你就会奉献你所有的爱心,
因为别人都很弱小;
你就会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因为人们期盼你;
你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往高处引领,
因为人们依赖你;
你就会很自觉地把自己变得高尚,
因为大家敬重你。
同样的道理,
在生活中想象一下:你就是佛。
想象一下,有何感受?
立刻,你就会觉得一切人
都像小孩子那么可亲、可爱、可怜,
于是你就会以佛的慈悲和智慧
来看待一切了。
你先仿效佛的想法、说法和做法,
就像学画先从临摹开始一样;
只要你坚持这样下去,
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一生……
你一辈子都能以佛的样子来度过,
就算不是佛,你也是很好地修行了一生。
能这样想吗?
敢这样想吗?
如果连想都不敢想,
怎么可能做到呢?
不把人心换成佛心,
人是成不了佛的。


执着是指对事物的执迷以至障碍了对真相的认识。用哲学的常用语来说叫: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比如:顽固地相信这个身体是“我”;一直认为孩子成绩差就一定是智力有问题;总认为人有了钱才会有幸福;一听说某人是大师或看上去有大师相,就不加判断地盲目崇拜;认为修行好的人一定是长寿的;看到人死了身体变成了尸体就以为他不存在了……这些都是只看表面不看内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所造成的偏见,这都是执着。
那么所谓的本质是什么呢?
本质就是本来的性质。
它是性质而不是本来的东西,因此它是无形无相的,但它又不离开形象。它体现在所有的事物上——性是通过相来体现的。
要想看到本质就要看清所有的相。相通过事物表现出来,那就要看清所有的事物,要看清事物就要看清构成事物背后的条件,或者叫做因缘。
不看因缘,只关注显现出来的现象,根据表面现象就产生判断,轻易给出结论,这样就形成了执着。如果你能看清现象后面的形成条件,就能看到本质,那就会全面地认知事物,就不会执着了。
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呢?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因缘观,一是空性观。
因缘观是世间法,空性观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是观相,出世间法是观性;相与性本自不二,因缘观与空性观亦是不二。
因缘观与空性观合起来就是缘起性空的观法。观就是法门,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先说因缘观,因缘观就是看因缘,看形成事物背后的各种条件,把条件看清了就会知道有了这些条件就必然会形成这个事物。条件是因,事物是果,看到因就不会对果感到奇怪了,就不会执着于果,迷惑于果了。
哲学家康德说:“存在就是合理的”,就是说果的出现是由因必然导致的,天下没有奇怪的事,一旦出现都是必定的结果。
无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只要这个事物出现了,它一定有必然的因。这在佛法里叫因果。用这个观念来看待一切,面对一切就是因缘观。
用因缘观来看问题就不太会执着了。比如,小孩的成绩差,这件事必定有它的因,而智力因素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也可能还不是这个原因,如果这个孩子在别的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智力低下,甚至在有的方面还有过人之处的表现,那么他的智力就不会有问题。那就不能简单地把成绩差跟智力单线联系在一起。
因为造成成绩差还有其它的原因,比如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的状态不佳,身体不好,或老师的教法对他不适合等等。这样你就不会片面地认为成绩差就一定仅仅是智力的问题了。这个执着一拿掉,你就看得更全面,就不会纠结,孩子也会因为你对他的理解而不至于产生逆反情绪。这样,这件事最起码不会因为你的执着而造成不良的后果了。
第二个是空性观,当我们对所有的因缘都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就会发现在一切变化无常的因果关系里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本质,我们把它称为真如本性或空性。我们站在这个空性的立场来看待所有一切事物的方法就叫空性观,空性观的作用就是《心经》里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空性与缘起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离。它们一个是有形有相的因果(轮回之相),一个是无形无相的本性(涅槃之性)。我们一般都只看到事物的相而看不到事物的性,这当然就造成了片面和偏激,这就是执着。因为执着就带来了烦恼和痛苦。我们如果不仅见相还能见性,那就是见性开悟的状态,那就是观自在,当然就度一切苦厄了。
怎样能见性呢?《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简单地说就是让你不执着于所有的现象(相)就能见到本来(性)。就是说当一个人把对自我和自我周遭的一切看淡的时候,他对这些相的关注减弱之后,本来的性就显现了出来。那个本来无一物的本性,是需要在相上时时勤拂拭才能被见到的。
还是执着的问题。
所有执着的根源是在对“我”的执着。佛法里称为我相,它包括“我”和“我所”,或者叫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
看穿我相需要从有关“我”的生、老、病、死入手,这四种状态是“我”在一生里出现的四个阶段,尤其是死的出现,它正是看破“我”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机不一定非得在你真的临死的时候,而是在现在,现在的每一秒都在生死的转化中,现在就在生死之间。趁着此时,你尚且年轻,尚且可以清醒地思考和主动地面对。
赶快来参悟吧,不要再等。立刻。
因为执着而不能开悟,又因为不能开悟就继续执着……这两者互为因果,仿佛让人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
又是执着。
要想解脱完全看道心。道心坚定勇猛精进的人,是不会谈什么条件的。就像真正饥饿的人一定是狼吞虎咽的,他不会管什么吃相难不难看,还在假装优雅慢条斯理的人,一定还没有饿到位。
没苦到位的人,就还会让自己执着,执着就会继续吃苦,否则一定会迫不及待、如救头燃。
这样无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截断众流。
烦恼与觉悟在于人的转化。
所以,先不要执着于执着,不要为自己制造人为的障碍。因为执着也是众多因缘的促成,它是条件和合的相而已。先看空它,不要把它当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它的有无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一切的关键在于心的作用。
而当你的道心升起,放下“我”的私心,包括得失心、利益心、恐惧心、嗔恨心、虚荣心、焦躁心、沉迷心……由此站开去,进入空灵的无我之境,当下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会变得虚无。
无执着之心,无执着之物,哪里还有什么执不执着呢?
正所谓:“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看来执着固然是悟道的障碍,或者说是悟道的敌人,但如果你手中紧握武器——道心,那就不会害怕这个敌人,迟早一定会战胜执着、破迷开悟的。


人生在世,
一切现象都是梦幻泡影。
只有生命的本性才是不变的恒存,
所以只有运用这几十年,
来提升生命、悟得本性,
才是唯一有意义的事。
否则人就是在被动的应付人生,
其结果,
就是浪费生命,堕落灵性,
这样不负责任地对待生命,
必将导致后果:
一世比一世被动,
一生比一生低级。
这当然是从因果轮回的
时空观来说的,
如果人只有一世
就不需要这么罗嗦了,
因为没有后果,
就可以为所欲为,
那样及时行乐就是宗旨,
不计后果就是常理了。
然而,生命的现象是有因果的。
永恒的本性是在生生世世里,
延续着因果相环的故事,
救世主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修好自己才能去救别人,
修行办法千百种,
有一种最简单:欣赏一切。
欣赏一切,
看似简单,
实在不易。
难就难在“一切”上:
让你欣赏音乐容易,
可让你欣赏喧闹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一幅画容易,
可让你欣赏一堆垃圾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一个美女容易,
可让你欣赏一个乞丐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自己的优点容易,
可让你欣赏自己的不足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自己的健康容易,
可让你欣赏自己的病态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自己年轻貌美容易,
可让你欣赏自己老态龙钟
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快乐容易,
可让你欣赏痛苦就不容易了;
让你欣赏生命容易,
可让你欣赏死亡就不容易了
……
欣赏一切,
意味着全面地看空和放下,
意味着平等和超越,
意味着智慧和大爱,
所以它是在修持戒,
在修忍辱,
在修布施,
在修禅定,
在修观照,
在修慈悲,
在修般若波罗蜜多。
◆ 启:
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菩萨戒经》


有烦恼怎么办?
欣赏它。
能欣赏就不会太钻牛角尖,
就不会太执迷了。
因为你站了开去,
跟自己保持了距离。
这样平静的看着烦恼中的自己,
看着自己糟糕的处境,
看着自己混乱的心境,
这就是在修行。
有病了怎么办?
欣赏它。
得病的只是你的躯体,
你的心没有变。
它可以若无其事地站在一边,
观望着生病的你,
体验着病带来的痛,
要转变一下你原来的观念,
把忍受改成享受,
这样你就会积极的面对病痛,
欣赏它的做功,
欣赏你的感受,
这就是在修行。
事业不顺怎么办?
欣赏它。
欣赏挫败的感觉,
欣赏你失落的心情,
欣赏你对未来的恐慌,
你可以思考,
可以反省,
那就欣赏你的思考和反省;
你决定了下一步的措施,
准备重整旗鼓,
那就欣赏自己这样的举措。
你若现在无法下决定,
需要等待,
需要犹豫,
那你就欣赏这个不做决定的阶段。
关于自己的事你比谁都清楚。
你怎么做、怎么想都行,
同时你都得欣赏。
欣赏它的整个过程,
欣赏它的所有结果。
这就是在修行。
情感受挫怎么办?
欣赏它。
欣赏这人类的心理游戏,
欣赏这游戏的乐趣和游戏的残酷,
欣赏你情感的投入、
情感的建立、
情感的变迁,
和情感的逝去
都要欣赏。
人不能像摆弄玩具似的
摆弄自己的情感,
你得珍惜它, 爱护它。
对情感最好的珍爱就是欣赏。
欣赏那些遗憾、缺失和纠缠
它就是你的生活,
就是你的一部分,
你别跟这些部分过不去,
依然欣赏。
这就是在修行。
面对死亡怎么办?
欣赏它。
死亡是天下最平等
最伟大的事情之一,
所有的人都得面临它的到来,
无一例外。
有什么比死亡更让人激动的呢?
生命将因此改变,
此生的一切将在此终结,
未来的生命将从此开始,
这是多么美妙而神奇的事件。
太值得欣赏了。
它若悄无声息地来,
你就默默的欣赏;
它若哭天喊地地来,
你就流着泪欣赏,
真是妙不可言。
面对死,
正如面对生,
欣赏生,
如同欣赏死。
这就是在修行。
◆ 启:
以本性空观一切法,作此观时,于一切法心无行处,是名无所摄受三摩地。
——《大般若经》


欣赏的意思是:带着爱来觉察。
用佛法的修行方式来说就是慈悲观。“慈悲”就是爱,“观”就是觉察。
一般情况,能被欣赏的都是你认为好的东西。
比如:欣赏美景、欣赏名画、欣赏音乐、欣赏一位很不错的人、欣赏某人的成就等,总之都是你觉得好的,值得欣赏的,这是个前提。欣赏会造成良性循环:越看好就越欣赏,越欣赏就越看好,对方也因为你的欣赏而表现得更好,那样你就更欣赏它……
对于那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并不值得欣赏的,你是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甚至不愿意去看,它最好不要出现,出现了你就想回避,想无视它的存在,怎么可能去欣赏?
生活中我们想回避的太多太多:我们不想见的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要的情绪、不想呆的地方……有太多不想面对的,可它们总是频频出现,还一直缠绕着你,怎么办?这里所说的“欣赏一切”就是一个应对它们的好办法。它让你改变心态,积极地看待你已习惯回避的一切,正视它们的存在,用欣赏的眼光去面对,这就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实际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正好相反,你喜欢的可能别人不喜欢,别人欣赏的你可能很讨厌,而这些不同的评价对于被评价的人或事来说是会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的。
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欣赏时他就会表现出他的最佳状态。
当他知道对方是欣赏自己的时候,他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以便使对方继续欣赏下去,他非常想维系这个被欣赏的感觉,因为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他在心理满足的同时会很乐意地回馈这种享受,因此也会对别人报以欣赏。这就是欣赏所带来的自然反应,叫做“欣赏互动原理”。
相反,如果你不去欣赏,而经常表现出厌恶、抱怨、计较、轻视,那么你就会获得厌恶、抱怨、计较、轻视。
试想一下,假如你得知某人很讨厌你,你在他面前会有信心吗?你会想:他既然已经讨厌我了,那我怎么表现也都不起什么作用了,所以我就没必要表现得很好了,对方见你表现得不够好就会更加讨厌你,他会说:你瞧,这家伙果然不行,我讨厌他没错!……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你还会很不服气地想:他凭什么讨厌我?他有什么资格讨厌我?他算老几?你会很不平衡,很懊恼。于是,你为了获取平衡就开始在他身上寻找你讨厌的东西了,如果找到了,你就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迫不及待地表现出对他的讨厌和不满;
如果你实在没找到什么让你讨厌的,你就会把这个报复的情绪一直潜藏在心里,等待能让你出气的时机,你会盼望他能遇到什么麻烦,最好有什么倒霉的事会降临在他身上,这样你心理才能平衡——这就是嫉妒心的缘起。“幸灾乐祸”就是这样来的。
这时,你就进入了可怕的生命程序,你的人生将会一片黑暗,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你的幸福感就会离你而去,你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被欣赏,不被重视,你认为有很多人在欺负你,这世界不公平,你讨厌它们,你恨这一切……
可见,不同的认知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它会营造你的世界,缔造你的命运,欣赏者会获得欣赏,厌恶者会获得厌恶。
如果你能明白“欣赏互动原理”就会改变这一切。
你就会主动地去欣赏一切。不论对象的好坏,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我们都将欣赏发散出去。
你的观念一改,心态就改了;心态一改,性格就改了;性格一改,言行就改了;言行一改,命运就改了。
睁开眼睛,你所见的一切都可以当成画来欣赏;
你所听的一切都应当成最棒的立体声音响来欣赏;
你所遇到的人都是你生命中的一员,他们个个都在认真地充当着自己,他们充实着你的生活,构造着你的生命,你去欣赏他们,就像欣赏自己的一部分;
你所有的经历都应当成你人生的故事来欣赏,欣赏这故事的发展变化,欣赏这人生的生、老、病、死,欣赏这世界的成、住、坏、空。
一切都去欣赏、去享受,这样你就脱离了对好坏得失的执着,摆脱了对一切现象的依赖,你就是在主动地活你自己,你就是在积极地成就人生。
如果我们都是上帝的作品,那就让我们彼此欣赏吧。
如果世界都是上帝的作品,那就让我们欣赏一切吧。
◆ 启:
以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
——《摩诃般若经》


欣赏是接受,
欣赏是承认。
欣赏是尊重,
欣赏是平等。
欣赏是包容,
欣赏是慈悲。
欣赏是喜悦,
欣赏是感恩。
欣赏是专注地看,
欣赏是耐心地听。
欣赏是净心的泉水,
欣赏是养生的良药。
欣赏是激情地生活,
欣赏是投入地享受。
欣赏是无条件的赞美,
欣赏是零距离的觉察。
欣赏没有对立,没有对抗,
欣赏不会执迷,不会堕落。
欣赏是修行的功课,
欣赏是解脱的法门。
◆ 启:
一心不散乱,尽摄诸善法。
——《大智度论》


修行怎样才算过关了呢?告诉你一个“三字真言”,做到了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大”是指大智慧,大慈悲,大气量,大心,大力……心量一大,世界就开阔起来,你的心里就没有障碍,自然就无所畏惧。所以“大”是一个口诀,什么事情大气一点,大气到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你甚至都把它捐了出去。你的心都这么大了,发生在你身上的那些事情就不值一提了,你自然就了断了烦恼。
化了,心量自然就扩大到了无限。
换个说法,也就是你把一切都装进心里。首先把自己装进去,不仅包括自己满意的,还包括自己的缺点、不好的习性和曾经的阴影等。再把身边的人装进去——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户……最后把一切众生全装进去。
全世界都在你的心中,你自然就“大”起来了。
“大家好”这“三字真言”,前一个字是后一个字的因,后一个字是前一个字的果。能“大”,才能把世界当成“家”,把世界当成家,你就“好”了。
- 茶 白
- 牙 色
- 水 绿
- 浅驼色